國家危難 讓我成長
-
發布時間:2020-02-27
-
來源:康德權
-
瀏覽量:736
你不能成為一片星空,但可以成為閃光的星星,即使很微弱;你不是長江也不是黃河,但可以成為河堤上一塊扎根的堅石,即使很??;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國家危難,中國億萬民眾,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托起了一片天,匯成了一條河,這是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不屈不朽的精神所在?!}記
春節前,家里人已經全籌劃好,拖兒帶小六口人,準備回遼寧北鎮過年,武漢傳過來的疫病信息越來越多,鐘南山院士講出了可以人傳人,武漢封城了………,網絡上電視里疫情通報一波接一波,家里人商量還是呆在杭州,不回遼寧過年。今年,生產基地員工1月20號前已經全部返回全國各地過春節,原計劃1月31號返程2月2號開工,元宵節公司舉辦全員參加的年度總結和迊新春晚會,這個會議各部門準備了將近半個月,只等元宵節同事們回來,一起分享新春喜悅。
1月23號,浙江省作出了重大應急事件一級響應,全國也紛紛開始一級響應,政府對疫情防控的力度越來越大,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成立了疫情疫病防控防疫指揮中心,公司1月26號成立疫病防控領導小組,一下子整個春節后的生產基地規劃全部打亂了;總經理(組長)平靜地通知我,國家危難之時,我們一切服從國家、聽從政府、保護好員工,保護好自己和家庭,少去想公司的生產經營,成立防疫先鋒隊,提前返回基地做好防疫準備工作,等待政府的通知再正式開工生產。
各地都開始封路,疫區來的人員開始隔離,路上開始帶口罩,一項全新的工作擺在生產基地面前,如何做好防疫,如何才能恢復生產……………這個過程的點點滴滴,我當初沒有做筆記,但是卻刻骨銘心,深深感動到我,這一定是我人生成長中最珍貴的記憶,是比億萬金錢都稀貴的人生財富。
那時候,正是疫情暴漲期,浙江一天就增加一百多例那時候余杭成了重災區,到處出現了確診病例,與廠相隔50米的花園村,有廠后面的葛墩村,有廠西面的云會村,有緊挨著我家后面的小區,有以往每天去買菜的物流市場,似乎也有另外,到處都有跟武漢相關的人員在隔離。
說真的,那幾天即使家里斷糧,都不怎么敢出去買,到處封路、封村,就連從杭州市區開車到余杭區都困難得很,就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成立了先鋒小隊,徐輝在基地生產群里一聲召喚,報名要馬上趕來的生產員工有15個之多(一共27個人)石國濤、趙連輝、程開齊,初六就到了,長途車在離公司很遠的地方把他們放下,徒步、搭車、徒步、搭車、徒步到達公司的那一刻,感覺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石國濤在基地生產部微信群里歡呼,高興得像個孩子,接著王效、徐輝、徐修領、盧齊忠、李維康、駱喜林、姚國偉、沈良興、趙威、計琳琳、沈其林、姜艷萍……陸續進廠 。
難道他們真的不怕嗎?怕,我離開家的時候,也想說服一下家人,支持我,家人對我說,我是支持你去的,但是你要做好自我防護,因為還有我們這一家子。
盧齊忠(食堂廚師)是第一個進廠的本地人,我很納悶,他是如何出得來的,又是如何說服村里讓你回去的,他說,我說服不了??!但我出來,不回去了總是能行得通的 2月1日起他就駐廠了。
李維康把一家老小5口人丟在老家,自己開車回到廠里打前戰,我們搭建消毒間需要油布,沒有人肯在這個時候出來賣,李維康到市場上,看著門牌一個一個打電話過去問,一戶一戶去敲門。曾洪彬、易治雄、邊四輩、鄭強、徐輝良、石丸周史、張瓊、孫一平、計琳琳、張雪斌到處尋找,購買口罩的電話打爛了,微信發爆了,最后還是一次一次被退款;口罩是疫情期間工作生活必須品,足夠的口罩是準備防疫設備先鋒隊上班工作,將來工廠開工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口罩,你的防疫隔離設施再完備,也肯定不行!
他們,更是自己掏腰包,幾萬幾萬地打給陌生的對方,以口罩名義詐騙的案例數不勝數,難道他們真的不怕被騙嗎?怕!但為企業解決口罩問題的動力,遠遠勝過對被騙的恐懼;即使被騙了,自己認了!有一天,張瓊說買到口罩了,真開心??!結果,駱喜林提回來一看,是假的,漏水的。
在這里,要特別感謝一下孫一平,她真的感動到我了,各個途徑不懈地尋找口罩,錢付了,對方要漲價,她跟人家爭吵完,還是乖乖地把價錢加給人家,求著對方給我們發口罩,她一直等,對方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拖,最后還是黃了,孫一平一聽說哪里可能會有口罩,她既高興又有點小激動,馬上打電話跟我分享,越南客戶、馬來西亞客戶、印尼、印度、韓國、日本的客戶都要給我們寄口罩,甚至,要動用私人飛機從國外運過來,直到現在,孫一平還在關注著口罩。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值得我學習的不達目標絕不放棄的精神,也要特別要感謝鄭強,第一批到貨口罩是鄭強買的,他送給了公司,360只還是n94的,也正是鄭強的這批口罩,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有這360個,開工必要條件中口罩這一關就勉強能通過,那一會,我覺得鄭強強好牛啊,真的好牛(當然,現在也覺得他很牛),后面我買到一批n90、計琳琳買到一批日本防飛沫口罩,李總買到一批KN95的,有同事把家里的十個二十也給公司了。
至此,口罩需要補充,但已經不再是我們那么焦慮的問題了。王效白天跑政府,空擋跑超市,夜里01:00以后還要跑農貿市場,車停在外面較遠的地方,菜要一趟一趟地提到車上!多少天后,王效臉上沒有了往昔那燦爛的笑容,增添了太多的疲憊, 人也變得黝黑,瘦了很多,那階段政府的文件如晴天霹靂,說20分鐘一個,一點都不夸張,大部分文件發下來連章都沒蓋,來不及啊,關鍵是很多時候還需要你,在20分鐘之內作出答復,要準備好多配套資料,疫情緊急,政府領導千頭萬緒,開發區七八個人跟我們對接,一個勁地催,一個勁地催,一會要這個,一會要那個,一會這個要開會,一會那個要開會,一會這個來檢查,一會那個來,檢查連續好幾天。
趙威和我們一起弄文件弄到夜里12點后,趙威幾次被堵在小區門口,要么不讓出,要么不讓進,那會兒,疫情嚴峻,想讓開發區跟小區協調一下,開發區領導說,他自己亮出防疫防控工作證出入自家的小區,都困難得很;每次出來,趙威都是抱著回不去的準備,公司不允許楊蕾和吳月敏來上班,因為他們來了,就孩子自己在家不安全,網課沒人管,熱飯都吃不上,但她們還是屢次放下孩子,參與到防疫復工的準備工作中來。
整個過程,徐二華都參與其中,我們這邊在弄,多晚,他那邊都在等,等著給我們修改,等著發布,所有的文件和通知都是徐二華整理發布的!在這里,佩服一下徐二華的文字功底,不管我們寫得多爛,二華一修改,就非常正規有型,也很佩服徐二華的敬業精神,他就在那等,多晚,他都等在那。那幾日腦子真的漿糊了,回家的路上,一天撞了三次路牙子,嚴重的一次,開不出來了,半夜12點多打電話報警求助,警察來不了,說都派到疫情崗位上了,折騰了個把小時,強行開了出來,真慶幸自己是個老司機,還好路上除了四五處執勤關卡,幾乎沒有行人和其他車輛,眼睛閉起來也能開到家。
咱們看到的消毒間,人用的,小用車的,貨車用的,都是李師傅帶著徐輝團隊和沈良興搭建的,對我來說那就是個奇跡,事情來得太突然沒有匹配的材料,商店都關著門,也沒地方買,我們只能就地取材想辦法,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5小2大共計7個消毒間就這樣豎在那兒了,還埋上了一圈鐵柵欄,紅區被有效地分隔出來,陸續配上了自動起霧消毒、紫外消毒。
李維康跟前來檢查的開發區領導因消毒程序起了爭吵,我們卻暗暗自喜,防疫就是命,不按要求消毒要進廠的,我跟你拼命, 后來才知道,吵架的領導,是故意檢查試探我們的,看我們的防疫人員到底管理嚴不嚴?開發區姚書記、孟主任表揚了我們!其他企業,頻頻給我們豎起大拇指,對我們是那種掩蓋不住的認可、喜愛和放心,開發區宣傳部、臨平(余杭區)宣傳部、都市快報爭先來廠里拍攝報道。一下子我們康德權在園區里出名了。
這次疫情,也讓我對政府的認識有了顛覆性的改變(當然,也有可能之前接觸的少,不夠了解),1月21日,我們放假了,他們沒有!我們為躲避疫情,呆在家里不出門,他們沒有!他們一直暴露在疫情的危險中,就像擋住洪水的堤壩,誓死守衛;人社局的、科技局、科協的、稅務局的--------都出動了,有的到企業發防疫防控宣傳資料,有的到重點小區門口站崗執勤,區里面管人事的葉春處長到現在還在重點防控社區。我在門口執勤,短短幾天里,姚書記來了四次,每次,都跟著流程從頭走到尾,現場給予了我們很多指導,給我們開會的孟主任,眼里布滿血絲,疲憊不堪,但思路非常清晰,一個多小時全程脫稿,他反復地給企業溝通、會議、培訓、檢查,還有楊峰、葉暉、魏培峰、朱琦、陳濤、沈美峰、趙云紅、肖軍--------等等,都非常敬業,非常辛苦。我之前一直錯誤地認為政府在辦事方面不如企業,但經過這次,我看到政府有擔當,個個真爺們,不管在號召力、執行力、認真程度、反應速度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98%的企業。政府工作人員收入,少的每月只有六七千,多的每年也只不過十幾二十來萬,就薪資而言,政府的薪資遠低于企業,他們是真正的有信仰,為人民而堅守,為國家而奮斗的人。最基本,我見到的浙江余杭區政府里的人員是。
在隔離期的李總,每天不分晝夜地給我們發來最新最前沿的疫情信息,給我們出防疫方案,指揮著520工程防疫計劃,5個核心區域每日消殺管理,2個地方徹底嚴管不放松,0事故發生。李總也是第一批隔離好出來的,紅區戰隊、黃區戰隊、綠區戰隊穩扎穩打,井井有條,盡所有的力量,把風險降到最低,我想,我們公司應該是園區內唯一一家去做發熱發燒模擬演習的企業;一次是,真的演習,而另一次是,真的打仗一樣,那晚,剛過隔離期一天的王振付,拿最靠譜的水銀玻璃溫度計,測出來體溫是37.5/37.8/37.9,還描述了自己拉肚子、腿軟、乏力等不舒服的癥狀,那一晚,我糾結得很啊,開發區和員工的家屬都知道我們這么努力,都知道我們各方面做的很好,如果,我們真的出了問題,會不會立刻變成笑柄!我開始后悔讓別人知道我們是如此的努力,我反復給王振付打電話,讓他不要捂汗,安靜涼快下來再測量,王振付,也亂了陣腳,一個勁說我不會這么倒霉吧!我不會真的這么倒霉吧!又連續測了4次,溫度越量越高。那會我腦海里閃過范海萍、戴雅娟送餐人員、車間工人被封門隔離的場景,閃過開發區領導的嚴肅訓斥的面孔,閃過李總失望無奈的神情,甚至閃過工廠關停的場景,那一個小時好漫長,感覺像在過一年,22:00整,我開始收拾東西,我跟家人說我要住到廠里,即使關停,我也要被關在廠里,家人拉住我說:“你先跟李總匯報一下,先采取一下措施,你再出發不遲?!蔽冶M量壓住自己的緊張,跟李總匯報了情況,重點強調可能是吃壞東西拉肚子,怕李總一下子接受不了,然而李總,似乎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緊張,第一,是讓集合一下徐輝、方再明、徐偉,立即展開防護和轉移,第二,是讓發個通知,讓在廠區外的大家明天都先不要來上班,第三,是對王振付所有的接觸和經過的地方,進行徹底消毒,第四,是用他的獸醫技術給王振付進行了診斷并治療,哇,老板就是老板異常鎮定,思路清晰、井井有條,讓我先不要過來對我說治療后,觀察兩小時,如果兩小時不退燒,就讓我打電話報告開發區防疫部門魏培峰,我們按國家的要求執行。
兩小時,兩小時,兩小時決定了我們會不會一舉成“名,”我焦急地等待著,徐二華,王效也在電話那頭等待著00:00整,李總給我發來消息,37度,我再三確認這是什么時候的溫度,李總說是現在,是現在的溫度,我一下子眼淚奪眶而出,那一夜,我和家人都沒睡,前面是焦慮,后面是激動,再后面是調侃。果然,后面王振付每隔一小時量出來的體溫一直保持在37度以下,不得不說李總是厲害的,李總李獸醫也是不凡的李獸醫,李總一直在工廠,一直住在501,隔離區的門口,讓他搬,他說我們的520防疫工程,是科學可靠的。
葉成青、徐偉都是過年沒回去的,也是最早參與到防疫防控工作的,石國濤三人回來時,只有葉成青一個人執勤,對照著試行方案,一絲不茍,完成了整個“脫包”消毒過程,“脫包”是在進場前把跟外界接觸的衣物全部脫掉,打包集中消毒,包括鞋子和行李箱,有的同事脫到只穿秋衣秋褲,瑟瑟發抖,但都非常配合;葉成青不時地拍些視頻,問我做的對不對,他自己配消毒水,噴霧器,背上背下無數次,跑前跑后無數次,張云德參與進來之前,葉成青一直是紅區挑大梁的,徐偉是夜班門衛,年前老家的三個孩子來杭州過年,住在花園村的出租房里,花園村要封村了,徐偉給孩子留下些泡面和一些食物,自己跑了出來在廠里,一呆就是二十多天,沒回去過孩子把頭發弄進下水道,把下水道給堵了,沒法洗菜燒飯,我叫他回去照顧孩子,徐偉說進不了村里,即使能想辦法進去,但可能就出不來了,后面叫來房東,但也沒能解決好堵的問題,徐偉讓孩子就吃方便面,先堅持著,這一堅持就讓孩子吃了十來天的方便面。王效每次給他們帶點食物,從卡口處接過去 ,平凡的崗位,但愛崗敬業的精神是驚人的讓我自嘆不如。張云德,我們張總滿滿的熱情,無限的敬業,什么都想盡自己的所能,多做事、做好事;接管紅區,白天忙碌的得很,夜間又挑起了疫情期間最累最危險的工作,到市場買菜,這些天,我們喝過牛奶,吃過甲魚,還有車厘子、橘子、香蕉……..,你說要給“戰士”們吃上最好的食物,您對同事勝過對待自己家的小孩,把自己能想到的好盡全力去辦到;我們感受到您滿滿的愛,那天,一聽說你撞了自家車庫的門,我知道,您太累了,公司讓你馬上停下工作去休息,而你卻跟沒聽見似的,一直堅守在崗位上,封廠生產,把你封在了廠外,你主動承擔起所有跑商場、跑市場等外聯采購工作,保障我們駐廠同事各方面的生活所需。
范海萍,是第一個報名公司防疫防控志愿者,挑起了黃區返崗隔離同事一日三餐的送餐和一日兩次的量體溫任務,這是離隔離者最近的一個崗位, 悶熱的防護服和讓人喘不上氣的N95口罩,再加上一天好幾次與隔離者近距離接觸 ,特別是那天,換了幾個溫度計給剛曬過太陽的王慶明量體溫,量出38度左右體溫的時候, 緊張地反復地量,反復地量,后來量出來是36度多 ,你也不相信了,你一直跟我重復,你懷疑是溫度計量的偏低的緣故 ,當晚,你跟領導反饋了身體的不適,癥狀類似新肺,第二天你還去做了CT ,我聽到這個,我開始心疼了 讓一個防護服雨衣都比身高長的弱小女子,去承擔這種有很大精神壓力的工作 ,感覺防疫領導小組有點過于殘忍 ,但你沒退縮;后來戴雅娟要來替崗,我一而再再而三給她強調,提示,跟她說明這個工作較別的工作多出的風險很大,跟她說明,范海萍因為做這個出現的情況,但戴雅娟跟范海萍一樣,沒有一絲猶豫,依然決定接替隔離區服務工作 次日范海萍返崗,和戴雅娟一起。吳麗艷每天盯著監控,認真觀察發現做的不對的,馬上報告并讓其糾正,還要協助范海萍、戴雅娟做隔離區送餐工作,陸續周丹民、侯嘉都參與到離區的消毒工作中來, 隔離區是限制人進出的 ,我們計劃把隔離區走道鋪上地毯,地毯每天噴灑消毒水, 4/5/6層隔離區的地毯,都是周丹民一個人背上去鋪好的 , 隔離服悶熱,n95口罩喘不上氣,看到滿頭大汗的周丹民一趟一趟地背著地毯上去,沒有一句怨言,真的很了不起,孫利婭負責老辦公樓的辦公室防疫防控和員工上下班防疫防護打卡工作,鞋套有沒有穿、扣子有沒有扣、照片是不是最新的,她像做財務賬一樣,一個人一個人比對,一個辦公室一個辦公室檢查簽字,每天如此一絲不茍,非常認真,讓我敬佩。張興園年初二去上海接回石丸老師開工后,主動要求參與到防疫防控工作中去,一直堅守紅區6號崗,對開小車進來的員工進行量體溫、脫包、消毒監管,并每日3次給在賓館的返崗隔離同事送餐。
趙譚群在公司的第一個新年假期,就遠赴美國出差,因為國內疫情爆發,免不了經受別人異樣的眼光,美國回來后在機場滯留了七八個小時,老家臺州封城了,回不了家,即使能想到辦法回去,可能后面很長時間就出不來了,一想到會影響12號出差去波蘭,她毅然選擇了回到廠里,沒想到,因為戶籍是臺州的,到廠里趙譚群還是要被隔離,趙譚群也是第一個被隔離在公司14天的同事,門上貼上了封條,開發區防疫部門一天好幾個電話,每天都一系列的問詢,對一個熱衷于事業青春活力的女孩,對一個曾經接受過西方文化教育的女孩,對一個剛從美國回來的女孩,對一個對疫情情況還不了解的女孩,很難接受這種變天式的對待,她著急了同事幫忙開導,你,忽然就懂了,你非常配合地完成了14天的隔離,開發區防疫局給她發了隔離期滿證明,隨即你馬上參與到防疫防控工作中去,服務其他同事;Lucky全然沒有畏懼眼前的疫情,也沒有像我們這樣天天刷疫情的新聞,沒有誠惶誠恐,放下深圳家里的妻兒,背上高出自己三四倍大體積的行李,淡定出差,想盡一切辦法輾轉出行,跑了好幾個國家,還要讓國際友人認可,這個疫情爆發國來的他,是安全的,疫情期間,100%完成既定計劃,這是我們很多人是沒辦法做到的。而lucky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方式,執著地向各個國家表達、傳遞著康德權的能量。
計琳琳是年后第二個來廠上班的女生,打來那天起,沒有一天是早于20:30下班的,當時,她接管了訂單整理,安排發貨,設計防疫防控各類標識和宣傳資料,還要配合防控防疫測體溫的工作,跟拍了好多防疫防控視頻,整理歸檔。計琳琳主動申請駐廠駐廠后,毅然接下了隔離區的送餐測溫工作,國際市場客戶訂單工作、甲骨文工作。計琳琳,非常棒的一個女生,李苗想捐口罩但買不到,她是第一個提出來要捐錢,讓我幫她代買口罩的,李苗1500元、王效1500元、朱占明1000元……2月24日,封閉生產的前夕,徐二華和李總都給我發來截圖看了,我很感動,李苗主動并強烈要求來駐廠到3月10號,我說,讓她在外面整理好訂單發貨,工作一樣能干得出色,她懇求著,要求能讓她駐廠,即使來干點打雜的活,也可以,她說,她終于熬過了小區隔離期(14天),正開開心心地準備來上班又接到公司封廠14天,把她封在廠外,她接受不了,于是李苗成為了第47位駐廠同事,承擔起所有的訂單整理和發貨安排。說到發貨,2月10日左右的那幾天是真的痛苦,明知道找不到車張瓊、駱喜林、計琳琳、李苗、范海萍、李師傅還到處打電話找車,半夜都在打電話找車,趙威想盡一切辦法辦通行證,到周邊企業借貨車,保障民生的飼料廠都辦不出來,我們能辦出來嗎?我們還想到要借用運輸大米的車,運輸我們的貨,后來想想不能占用國家保障資源,果斷放棄了,最后還是決定用順豐快遞發貨,為保障客戶不斷貨,不管他是8元還是10元一公斤,不計成本,順豐快遞只收15公斤的件車間又把要發的產品都改成15公斤的包裝,后來順豐開通了快運,價格降到2-6元一公斤。再后來陶世良專門負責物流,想到了很多辦法,雖然當時根本就不用駱喜林送貨,因為物流都沒開門,也找不到發貨的車,但駱喜林每天都來找車,找車之余,配合車間干一些體力活。
也許是對疫情的恐懼,很多客戶提出,要求我們將每件產品纏上膜,駱喜林跟姚國偉就這樣一件一件手工纏膜,駱喜林說現在能生產的只有四五個人,作為駕駛員他不能閑著,姚國偉是倉儲部唯一一個到崗的人,駱照銀是湖北的,至今來不了,閆松齡是接觸過武漢人的,至今還在隔離,姚國偉扛起了整個部門的原料倉和成品倉的出入庫工作,姚國偉每日還要發貨登賬。姜艷萍是品控第一個來上班的化驗人員,檢測好產品的同時,她還承擔起消毒水的配置、監督工作,五種消毒水,日配日用,不同的消毒對象,用不同的消毒水!
徐輝,帶著5個車間工人,7天之內完成了150噸的生產工作,同時完成了收料發貨200多噸的裝卸,工作時為了與大家保持距離,改變了很多原有的工作習慣,每個員工的身上都貼上,請 “不要靠近”我,這樣的提示語,那幾天,客戶催貨,內勤催貨,催貨,催貨,催貨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徐輝團隊,還要配合建設防疫防控設施,還要完成車間板塊的消毒工作,現在想想都不知道那幾天是怎么熬過來的!開工前后,駱仁堯、張瓊、柳建秒、閆松齡、韋文六、符明、方在明幾乎每天打電話,要過來上班,反復強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各方面的防護都是好的,請公司放心,很多外地的同事,今天來不了退了再買明天的票,明天來不了退了再買后天的票,這樣每天反復退票買票,他們時刻準備著、準備著,等浙江余杭政府允許他們來了,能第一時間到廠。市場上的同事,陳寧玲、吳江華等多次要來廠里隔離,也想早隔離早投入防疫防控工作,被防疫小組拒絕了,因為眼前廠里的條件,僅僅能滿足生產員工的返程隔離需求,徐振興三次探路,步行五六十公里想各種辦法,帶著其他幾個同事成功出村,閆松齡突破重重阻攔,順利歸隊……疫情面前,大家都變成了超越你想象的強者,讓人感動的,還有很多很多………,像天上的星星、河里的浪花一樣,堆在心里,數也數不盡。
當然,肯定也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如果用戰“疫”來形容公司這次防疫防控工作,我們康德權團隊這一“仗”打的很漂亮!康德權的戰士有勇有謀,非常出色。必須強調的是,有一批同事是特別的出色, 看過我們的防疫防控視頻的,特別是拉一車人直接上崗的企業里,也有人覺得,不需要做到我們這個嚴格程度,也能安全地度過疫情期,換個角度說,即使我們這樣嚴防死守也不能百分百保證,就一定不出問題!他們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也或許是“高見”,但,在我看來, “笨”“慢”是公司做任何事的風格,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影響的因素,不遺漏任何一個有關聯的步驟,不摻雜半點僥幸成分,小心翼翼,穩扎穩打,做產品我們也是這樣的,人家的新產品2周上市賣,我們的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場,平均要4.2年,這就是康德權。
“笨”得讓人安全感滿滿的康德權,